中醫基礎理論講座視頻全面系統學習中醫基礎理論相關知識的頂級參考
分類:中醫相關 主講:
更新:2011-09-07 11:35
簡介: 全面系統學習中醫基礎理論相關知識的頂級參考 查看詳情
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運氣、臟象、經絡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透過本站提供的這部中醫基礎理論講座視頻,您可以全面、系統學習相關知識。
中醫指中國傳統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它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并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體觀相似觀為主導思想,以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為基礎,以辨證論治為診療依據,具有樸素的系統論、控制論,分形論和信息論內容。
中醫一般指中國以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所以也稱漢醫。中國其他傳統醫學,如藏醫、蒙醫、苗醫等等則被稱為民族醫學。日本的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朝鮮稱的高麗醫學、越南的東醫學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在現今世界的醫療體系中,中醫學被歸類為替代醫學中的一支。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中醫治療的積極面在于希望可以協助恢復人體的陰陽平衡,而消極面則是希望當必須使用藥物來減緩疾病的惡化時,還能兼顧生命與生活的品質。此外,中醫學的最終目標并不僅止于治病,更進一步是幫助人類達到如同在《黃帝內經》中所提出的四種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賢人的境界。
根據史書記載,我國遠古醫學典籍有《黃帝針灸》、《素女脈訣》和《神農本草經》,即所謂“三世醫學”?!叭泪t學”后中醫學的學術發展分別沿著“醫經”和“經方”兩方面發展,漢以前計醫經七家,凡二百十六卷;經方十一家,凡二百七十四卷。但這些典籍大多可能早已散失,所以從現存的醫學文獻來看,漢以后歷代醫藥學家的學術主張和理論依據,幾乎都沒脫離《黃帝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和《傷寒雜病論》這幾部古典著作的理論框架,這四部著作可說是漢代以前,也就是中醫理論體系形成時期的代表經典著作,反映了從先秦至東漢末年之間,中醫從基礎醫學到臨床醫學,以及藥物、針灸治療等已形成了較完整的理論體系。
中醫學的理論體系是經過長期醫學實踐(主要是臨床實踐,亦包括對人和動物的解剖觀察等),在古代哲學思想指導下,并融合了當時的自然科學知識(天文、歷學、農學等)而逐步形成的。千百年來,一直在指導臨床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也就是說,這一理論體系產生年代古遠,受古代哲學思想和當時的自然科學知識影響很深,同時,又來源于實踐,并長期指導實踐。因此,它是經過實踐反復檢驗過的。這一獨特理論體系有兩個基本的特點:一是整體觀念;二是辨證論治。
中醫理論體系的建構方法亦有人稱之為主要思維方法,它們促成了理論體系的形成。中醫學非實驗醫學,其理論主要來自于臨床實踐,因此,與西醫相比,明顯不同之處是中醫著重于宏觀、整體上的尤其是功能方面的研究,而微觀方面的尤其是形態結構方面的觀察和研究則有所輕慢。中醫理論受古代哲學影響很深,在中醫醫學術語和理論中常??吹秸軐W的內容。中醫是如何把臨床經驗上升為理論的呢?中醫是如何從宏觀、整體上建立起人體生理、病理以及診斷防治疾病的整套理論體系的呢?這就需要我們對中醫理論體系的建構方法(或思維方法)有一個了解。